行业焦点
比起手机,智能手表的快充功能或更有意义
浏览量:489
对于智能手表来说,快充显然将会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。
众所周知,对于如今的智能手机而言,“快充”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。即便是定位不那么高的中端机型,目前绝大多数也已配备了65W或以上的快充功率,基本可以在40分钟左右就完成充电,而在那些定位更高、配置更为的产品中,百瓦级快充所带来的体验则更是令人耳目一新。
比如,今年发布的诸多旗舰机型都具备了80W以上的快充功率,在确保半小时左右充满电量的同时,还能兼顾充电过程中机身的低发热,并确保电池3-4年不会有明显衰减的使用寿命。
又比如,在一些更注重游戏体验的旗舰机型上,135W、150W,甚至200W快充也已经实现了量产。它们普遍可以在15分钟、甚至10分钟左右就完成整个充电过程。也就是说,玩家在“上分”的间隙简单休息一下、吃点东西的时间里,手机电量就能实现的“回血”。显然,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。
但比起单纯的“充电更快”,手机快充技术的大幅进步,也改变了很多用户的使用习惯。比如说,我们已经不再需要经常将手机插在充电线、或是放在充电座上“补电”,也不用再记得“睡前必须先给手机插上充电器”。
不过说到“快充”对用户习惯的改变,智能手机上那些百瓦级方案可能还不是最厉害的。相比之下,近年来逐渐流行的智能手表快充功能,或许更为值得关注。
智能手表的快充是个什么概念呢?以大家很熟悉的Apple Watch Series 7为例,其更大变化之一便是更快的充电速度。官方的说法是,“可以在45分钟内充到80%”。
当然,这并非智能手表里最快的充电表现,不过其他品牌目前的主流型号基本也都与Apple Watch Series 7差不多。例如OPPO Watch 2 ECG版本宣称的是“60分钟充满”,以及“充电10分钟,够用一整天”,三星尚未发布的Galaxy Watch 5据称是“在30分钟内可充入45%电量”。而目前智能手表中充电最快的产品来自Fossil,它们的Gen6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0-80%的充电过程。
乍看之下,可能有的朋友会认为“这是比智能手机上的快充慢多了”。但问题在于,智能手机的使用场景与智能手表是不一样的,它们各自的“快充”功能对于用户的意义,其实也有着很大的差异。
大家不妨回忆一下,我们什么时候才会“最需要”手机的快充功能?其实通常只有两种场景,一是头天晚上睡前忘了充电,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手机电量告急,需要在出门前紧急补充电量;另一种则是正沉浸于游戏中,但此时手机电量不足,自然会希望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“回血”。
这意味着什么呢?简单来说,除非每天晚上都忘了给手机充电,或是每天都处于“连续几个小时高强度打游戏、而且几乎不能停下来”的状况,否则超高功率的手机快充,或许没有看起来那么“刚需”。
道理也很简单,因为绝大多数人不可能一直需要拿着手机使用。无论在家中、还是在公司总能够找到充电的地方,只要手机的充电速度不是慢到令人发指,找到不用的时间对其进行充电显然并非太难。
但智能手表的使用场景,就完全不同了。一方面,不像手机可以“边充边用”,几乎所有智能手表在充电时都需要从手腕上摘下来,此时用户的使用实际上就相当于被迫中断了。另一方面,与总能被“放下”的手机相比,智能手表很多时候又确实需要一直佩戴,才能发挥其更大功用。
以我们自己为例,白天通勤和上班期间会使用智能手表来替代手机接收各种通知、提醒、来电,这样手机就可以一直保持静音状态、不会打扰到他人,而在下班后则会需要手表来跟踪晚间的健身过程,帮助进行运动规划。
然而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这款智能手表续航不算很长,加之充电速度颇慢(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充满),因此每天睡前都必须摘下手表、将其放到充电座上充电。但这就意味着必须放弃手表的“睡眠跟踪”功能,同时使得其健康统计数据出现一部分误差。
尽管有的朋友可能不太需要手表的睡眠跟踪功能,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位用户都是如此,有人可能确实就希望手表能够全天候、无死角地监测和统计自己的健康数据。
于是这就意味着,消费者不太可能24小时、几乎不间断地使用手机,毕竟总能找到不用的时间给手机充电,但却有可能24小时、几乎不间断地需要佩戴和使用智能手表。
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,如果能够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就充入至少足够使用的电量,那么就意味着完全可以在例如洗澡的时候安心摘下手表,而在其他任何时间都保持手表处于正常佩戴、工作状态,从而更大程度地带来不遗漏的通知体验和完整的健康监测数据。
况且,与智能手机动辄上百瓦的快充功能相比,智能手表要实现快充本身的技术难度,其实要更低一些。毕竟对于智能手表500mAh都算“巨大”的电池来说,哪怕是5V2A的“一卢”充电,速度都已经可以说很快了。
【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】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三易生活”(ID:IT-3eLife),作者:三易菌,36氪经授权发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