苹果这么大一公司,搞了十年汽车项目,到头来还是黄了股票杠杆平台app,而小米呢,从宣布造车到车子下线卖出去,就三年时间,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?不是说苹果有钱有技术吗,怎么小米反倒先跑出来了?
苹果的泰坦计划从2014年就开始了,库克当家的时候批的,目标是造一辆全自动驾驶的电动车,压根儿没方向盘和踏板那种。听起来牛气冲天,可实际操作起来,问题一大堆。
苹果一开始就盯上L5级别的自动驾驶,这玩意儿是最高级,车子完全自己开,不用人管。但现实呢,技术门槛高得离谱,安全法规、路况测试啥的都卡壳。
结果呢,项目团队内部意见不统一,有人觉得应该先从半自动起步,有人死守全自动,吵来吵去,2016年就第一次大调整,很多人走人了。
之后高管换了好几茬曼斯菲尔德接手又退休,菲尔德干了会儿跳槽去福特了,团队像走马灯似的,稳定不下来。2019年还裁了200多人,项目预算烧了上百亿刀,员工最多时两千来号人,可车子影子都没见着。
再说供应链这块儿,苹果想找合作伙伴代工,谈了好多家,像现代、起亚,谈判桌上磨了半天,协议就是签不下来。为啥?苹果要求太严了,非要掌控一切,从设计到生产全得按它的标准来,可汽车行业不像手机,供应链复杂,供应商有自己的玩法。
苹果在汽车圈没根基,话语权小,供应商不买账。加上美国电动车生态本来就弱,除了特斯拉勉强凑合,其他新势力都没起来。
贾跃亭在美国折腾那么久,还不是半死不活。苹果呢,本想跳过传统汽车发展阶段,直接革命行业,可忽略了基础建设,电池、零部件这些在美国成本高,供应链不完整,搞起来费劲。
其实苹果的调性也在这儿卡住了,它总想做完美产品,第一款车就得重新定义行业,像iPhone那样颠覆。可汽车不是手机,涉及安全、法规、大规模生产,容不得反复改。
项目目标一变再变,从全自动降到辅助驾驶,推出日期从2024年推到2026年,又到2028年,到最后2024年2月底干脆取消了。内部人叫它“泰坦尼克灾难”,可见大家早知道要翻船。
苹果花了十年,烧了至少100亿刀,结果啥都没造出来,转头把人挪去搞AI了。这事儿说白了,就是战略失误加执行不力,没适应汽车行业的节奏。
反观小米,2021年3月底雷军宣布造车,承诺十年投100亿刀,首期100亿人民币。三年后,2024年3月底SU7就上市了,4月初开始交付。
这速度快得像坐火箭,咋办到的?小米没像苹果那样好高骛远,它目标明确,就造纯电动轿车,借鉴特斯拉的路子,定位中高端,定价21.59万起,性价比高。技术上,小米没从零发明轮子,而是利用中国现成的电动车产业链。
中国这几年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,电池供应商像宁德时代、比亚迪,零部件到处都是,成本低,效率高。小米建厂在北京经济开发区,还借北汽的资质加速上路,供应链整合顺溜得多。
小米执行力强,团队从手机转过来的,懂电子和软件,汽车硬件部分外包给靠谱供应商。雷军亲自挂帅,发布会前还致敬比亚迪、华为、蔚来这些同行,学人家的长处。
SU7用上小米自研的超级电机、智能底盘,自动驾驶是L2级别,先落地再升级,不像苹果一口吃成胖子。结果呢,上市后订单爆了,2024年锁单超7万,年底销量14万多辆,超预期。今年上半年交付破30万,市场份额稳升。
这得益于中国竞争激烈,学同行容易,方向感强。小米还自建工厂,投入大,但回报快,避开了苹果那种合作伙伴谈判的坑。
对比俩家,差距主要在环境和策略上。中国是电动车主战场,供应链全球最全,政府支持力度大,补贴、政策帮企业快速迭代。美国呢,电动车市场小,特斯拉一家独大,其他公司起步晚,供应链散。
苹果在美国研发,缺同行学习,创新孤立。小米在中国股票杠杆平台app,竞争多,学得快,方向准。苹果文化封闭,追求完美,导致项目反复推迟。小米务实,快速出产品,先占市场再优化。
灵菲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